站内搜索:
提案选登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关于加快建设远程医疗网络平台,

用“互联网+医疗”新思维创新医改新路径,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建议

农工党长春市委会

 

提案内容: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体现了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行业与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是大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医疗”在解决医疗信息不对称,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增强配置优质医疗资源,避免无效就诊等方面有很强大的优势。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网络购物蓬勃发展和卫计委、人社部等相关部门出台的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意见等政策出台,促进了互联网与医疗资源的深度融合。目前,国内已有近三分之一的互联网用户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健康信息,近九成患者在身体不适时首选网上查询。2014年,互联网巨头、资本市场、创业者、医药企业都纷纷进入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并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医疗产业链。据统计,中国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在2014年达到30亿元,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45亿美元。2015年,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可增至45亿元,预计2017年可达130亿元。目前,在国内远程医疗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有丁香园、春雨移动健康、好大夫等企业。丁香园2000年起家,是面向医生、医疗机构、医药行业从业者的专业性社交平台;好大夫创立于2006年,建立了互联网上第一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查询系统,偏重于重病的诊疗。

作为“互联网+医疗”所依靠的关键环节——远程医疗网络平台,决定着医疗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未来。远程医疗服务主要包括一般远程医疗服务和特殊远程医疗服务。一般远程医疗服务是指医疗机构之间利用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开展异地交互式的指导检查、协助诊断、指导治疗等医疗会诊活动。特殊远程医疗服务是指医疗机构之间通过通讯、网络或卫星精确制导系统,在本地使用相关设备,控制异地的仪器设备(如手术机器人)直接为患者进行实时检查、手术、治疗、护理、监护等服务的医疗活动。远程医疗网络平台建设在我省乃至全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还受到政策、资金、人才、社会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目前,我省只有吉大一院作为卫生部的远程会诊试点单位,并在2011年正式建设远程会诊系统。2014年,全院共有361名副高级以上医师全部列入《远程医疗会诊专家库》成员。自2014年至今医院完成远程医疗会诊50余例。已具备业务流程管理、会诊管理、专家管理、医院管理、远程专科管理(远程医学影像、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会议管理、远程预约等功能。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远程会诊平台目前已经无法承担工作量,影响会诊的效果,亟需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的精神,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研究,构建综合健康服务应用,特别是开展大数据医疗信息的远程会诊平台建设工作。

由于我市远程医疗网络建设,相对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就医的需求,于是,近年来就出现了如下问题:

一是看病难。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而其30%的医疗资源又分布在大医院。地区之间的卫生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同一地区不同等级的医院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差异也很大。而农村和城市社区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和全科医师,即使城市的一些中小医院也缺乏高水平的医生。这使得老百姓形成了看病无论大小病都要涌向大城市、大医院就医的观念;大医院本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却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浪费了大量的宝贵医疗资源。以长春市为例,各大医院都普遍存在着及时就诊难、等待时间长、看病时间短;专家号一号难挂,问诊时间短;尤其是确实需要在三级医院诊治的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例难以得到及时诊治的现象;而在我市的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医疗技术薄弱,难以做到准确可靠的诊疗。

二是看病贵。2014年11月,中国社科院发布《医改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虽然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2年底的34.4%,但个人支出上涨了64.31%。从这组数据中最直观的让我们看到,老百姓看病更贵了。正是由于各大医疗机构各自为政,互不沟通。患者就医时普遍存在着重复检查,造成了“看病贵”的难题。看病住院时,医院都要进行一系列检查,但相关医疗机构之间对病人检查结果互不相认,导致病人重复检查,甚至出现患者去几家医院就得做几个CT的现象,耗费了病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究其主要原因,是医疗信息资源在互联信息时代中能否建立有效的链接,形成信息共享机制亟需时日。

三是双向转诊难以实施。为了更加方便群众就医,近几年,我市各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实施了双向转诊制度,但由于互相转诊的医疗机构信息不通畅,资源无法共享,缺乏双向转诊的基础,以及患者就医选择方向没有改变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了双向转诊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句空话。

四是建立健康电子档案的大数据难度比较大。健康信息电子档案例如受到一些条件限制,信息不详细不全面,不能真实反映市民的健康状况,即使建好的健康档案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各级各类医院孤立建立档案,不能实现健康档案和全部医院电子病历的有效衔接,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信息烟囱、信息藩篱。医疗信息数据无法共享,政府管理部门无法得到准确的管理数据,居民健康档案更是无从说起,建立和健全区域医疗数字化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工作一直停滞不前。

对此,我们从如何在互联网医疗大背景下,加强建设远程医疗网络平台,合理优化配置医疗资源,造福广大患者,做大做强我市智慧医疗健康产业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推动远程医疗网络平台建设

建设远程医疗网络平台,是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政府实施管理的有效手段,更是让群众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具体体现。

因此,我们建议一是要把远程医疗网络和移动平台建设尽快列入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二是相关管理部门应按照新医改方案的相关精神,从建设智慧长春的高度,尽快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实施指南和推进措施。三是要利用好现有的公共资源,整合信息技术、医务专家、医疗设备和产业资本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充分促进内部资源共享,构建统一共享远程医疗网络平台,冲破城市间、医院间、医院与患者的壁垒和隔阂。

二、加大投入,汇聚力量,保证远程医疗网络平台建设

远程医疗网络和移动平台建设是一项既解决医疗卫生事业面临诸多问题的民生工程,也是事关未来我市医疗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系统工程,更是长春产业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应该考虑逐步纳入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并统筹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未来平台系统的改造升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平台建设迫切需要来自高校、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保证远程医疗平台的运营。

我们一是要突破资金瓶颈。依靠任何一家医疗机构或者仅靠政府投资远程医疗平台建设,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只有运用市场化手段,从政策上引导像阿里、腾讯等互联网技术开发企业的第三方投资,即社会资金投资介入,共同完成我市“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工作;二是要突破政策瓶颈。我们需要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政策推动与市场抓手,制定符合医疗行业特性与市场规律一致的措施强力推进,并把远程医疗平台建设的事情交给专业机构去完成;三是要突破人才瓶颈。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放眼全球,以高规格,高待遇吸引并培育互联网技术开发和医疗技术领域的专业性人才;四是要突破机制瓶颈。长春市要积极依托吉大一院远程诊疗平台,在我市发展可视化远程医疗会诊模式,建立全市乃至全省网络医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做到患者在家里、药店和社区医院可向长春市三甲医院的医生在线咨询病情。特别是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等的配药需求,可以通过医保网络支付和药房派送,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各大医院就医的效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能方便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和行动不便者的就医。

三、整合资源,规范高效,实现医疗检测信息共享

近年来,我市各大医疗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新农合信息平台、城镇医保管理系统、社区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网络以及医疗机构本身的医院管理和临床信息系统等。这是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也是建好远程医疗平台的有利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先试点做到让病人首先在就近的医疗机构检查,所有检查结果包括生化检查、生理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能传输到本市任何医院或医生的诊疗终端,提高病人的便利性和医疗资源的高效性,从而为形成更大的互联网医疗市场做准备。

四、加强医疗协作,统一管理,建立全市电子病历系统

建议由政府牵头投入专项经费,搭建全市电子病历信息网络交互平台,规范电子病历格式,将全市各医院已建立或正在筹建的电子病历系统进行联网,并将电子病历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相衔接,促进居民健康信息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共享和利用,实现医院之间电子病历信息安全共享。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远程医疗平台的效率,也会使患者转诊就医时,无需重复检查化验,而且电子病历的使用可以方便医院或卫生管理部门检查医生的处方,减少医疗差错,避免开大处方和滥用药品,降低医疗费用开支,同时有利于对医保的监管。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431-85273429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自由大路3708号    邮编:130022    版权所有 © 中国农工民主党长春市委员会
备案号:吉ICP备2022000263号-1